最早为君主专制提出“君权神授”理论的是董仲舒。

董子指董仲舒,董子之言就是董仲舒的观点。

1、针对中央集权需要,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主张。

2、针对加强君权需要,提出“君权神授”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。

3、针对土地兼并现实,进一步发挥...。

董仲舒的“君权神授”论具体指什么?

董仲舒认为:

“天”是有意志,有目的,能支配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。

“天”创造了自然和人类,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握有最高权力的人,就是皇帝。

“天”和人能感应相通。

皇帝受命于“天”。

皇帝的意志就是“天”的意志的表现。

皇帝按照“天”的意志来统治百姓。

“天”常常用灾异符瑞来指导皇帝的行动。

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,四季的变化,国家的兴亡治乱,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。

甚至人的模样也是“天”按照自己的模样来生成的。

他胡说“天”是父亲,地是母亲;

“天”有四季,人有四肢;

”天”有五行,人有五脏。

他就这样硬把“天”和人糅合在一起。

他的这套“天人感应”的学说,把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化了,这就是“君权神授”论。

董仲舒的“君权神授”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?

君权神授不符合原始的儒家思想。

用孔子,孟子等人的说法来诠释,应该是“

君权民授”

我们都知道,在中国数千年以来,最兴盛,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学说,就是至圣先师孔子,创立的儒家学说。

当然,在儒学内部;

也有着儒家起源于周公的争议,但是,从周公到孔子,本来就是“

一脉相承”

,所以,争论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。

儒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,其实发生在西汉时期。

首先,是“

汉家儒宗”

叔孙通,以儒家的“

礼仪”

作为外衣,将秦朝固有的法家制度融入到了儒家文化中,被《史记》的作者司马迁,说是“

大体沿袭秦故”

随后,汉武帝时期,董仲舒创造性的发明了“

天人感应,君权神授”

的思想;

随后,儒学就和“

新儒学”

基本上成为了泾渭分明的两种体系。

为什么这么说?“

君权神授”

本来就不包含在固有的原始儒家学说中,后者,强调的从来都是“

君权民授”

只有善待百姓,顺从天下的民意,在原始儒家看来,才有治国者的资格。

否则,就是所有人的敌人,用孟子的话说,“

汤武受命,顺天应人,闻诛一夫纣也”

他还有更直白的一个说法,“

得乎丘民为天子”

这其实强调了在当时的情况下,君王和臣民之间一种朴素的契约关系。

而三代社会,一直都在宣扬这种“

契约精神”

《尚书》第八篇,所谓“

抚我则后,虐我则仇”

你对我好,我才能对你好;

君王如果不把百姓当成子民来看待,那么,他就是所有人的敌人。

可惜的是,随着“

君权神授”

的确立,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,已经从百姓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上天;

就此,拉开了“

东方专制主义”

的帷幕。

中世纪政治研究的代表人物

中世纪政治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位:

一位是 奥古斯丁 ,他在其代表作《 论上帝之城 》中提出了神权政治理论,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“双城论”,即“上帝之城”与“世俗之城”的区别。

另一位是 托马斯·阿奎那 ,他在其代表作《 神学大全 》中,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神学化,调和哲学与神学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,主张理性服从信仰,教权高于王权,进而形成了系统的神权政治论。

西欧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论出自哪个国家?

主张由僧侣、教士或先知代表神直接统治人民,又称“纯粹的”神权政治。

早期基督教主张教会和国家二元化,教会最初争取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,免受国家的干预和控制。

A.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并存于天地间。

后者充满罪恶并终将覆灭,其代表为巴比伦和古代罗马;

前者完美永恒在世上体现为基督之前的犹太神权国家和基督教会。

世俗国家只有在宗教上服从教会,为神权效力,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。

11世纪后,罗马教廷鼓吹教权至上,宣传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继承人,分享基督在天国的教权和王权。

教权和王权被比作日月,要求君主臣属教皇。

相关文章